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3场,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走好青海高质量发展之路”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林虎先生,副省长刘涛先生,副省长杨志文先生。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面对面,介绍青海高质量发展情况。首先,向媒体朋友们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青海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青海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是一个资源富省,也是战略要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进行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显得更加重要”。特别勉励我们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沿着习给我们擘画的蓝图奋力前行,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新局面。
我们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青海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重要启动区,这里每年有600-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我们坚决扛起“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大责任,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批设园、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快推进,青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如今,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大家非常关心的藏羚羊由上世纪不足2万只,到现在已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监测数量现在已超过1200多只,青海湖各种鸟类超过60多万只,青海湖裸鲤,也就是湟鱼,由2002年保护初期的2500多吨恢复到现在的12万多吨。这个时候如果大家到青海湖去,能够看到成千上万的裸鲤正在洄游,呈现出“一河清水半河鱼”的壮丽景观。
我们聚力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青海资源富集,钾盐、镁盐、锂盐储量占全国80%以上,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五位。太阳能每年总辐射量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第四大风场,被誉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把青海的高原资源能源特色和优势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聚力打造产业“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外贸“新三样”中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出口量分别增长2倍、3.6倍。如今,青海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我们聚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青海多民族集聚、多文化荟萃,全省现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到49.74%,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始终保持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项目得以有效落实,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所有的市州和93%的县都建成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也欢迎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多到青海走一走、看一看,宣传大美青海。
我们知道,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非常地重要。想请问能否介绍一下青海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近些年来的工作?谢谢。
谢谢您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正如您刚才所说,青海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促进生态持续向好。在工作之中,我们突出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制度性创新。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率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将生态保护、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bob博鱼体育,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突出系统性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系统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突出体现为“一增、双减、三优”。所谓“一增”就是“绿色家底”不断丰厚,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8.12%。“双减”就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三优”就是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优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6%以上,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II类及以上,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是突出科学性转化。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我们的“光伏羊”,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我们在沙漠戈壁滩上铺上光伏板,水分蒸发量减少30%,风速降低50%,原来的不毛之地现在长出了绿草,牛羊又回来了,当地牧民亲切称之为“光伏羊”,把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发展以及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是突出了普惠性共享。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们创造性地设立了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全省14.6万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态饭,当上了管护员,特别是许多管护员因为离自然最近,拿起了相机,扛上了“大炮筒”,拍摄了许多作品,成了摄影家,很多作品在国际和国内一些大赛上获得大奖。他们拍摄的是动物,展示的是生态,体现的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属于青海,更属于全国人民,也是世界的。我们将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让绿水青山始终成为青海最大优势、最大骄傲。谢谢。
我们知道,茶卡盐湖作为西北大环线上的网红景区,有中国“天空之境”的美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如今各地文旅也在放大招、抢客流。请问,青海如何挖掘更多生态旅游资源,让高海拔也有高人气?谢谢。
感谢记者的提问。应该说,青海生态旅游虽然刚刚起步,但我认为势头正劲。借用一句话:风景这边独好。这几年,青海旅游在全国影响力很大。尤其是今年五一后,青海旅游逐渐进入高峰期,青海的旅游好比北京的天气一样越来越热,从五一假期开始到十一假期期间,是整个生态旅游的高峰期。我们欢迎在座的各位记者去看一看,现场感受一下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热度。
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大家知道,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有“天空之境”美誉的茶卡盐湖,茶卡盐湖非常美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也有令游客流连忘返的网红公路315国道,每天很多游客都在那里拍照,我下乡的时候去看了一下,风景确实很美,值得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青海是举步换景,这一点都不假。无论是高山、雪山、草原、还是牛羊成群的美景,大家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青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是上天赐予青海的一笔巨大财富。青海被誉为“万山之宗”,有昆仑山、祁连山,那里孕育了很多神话,像昆仑传说、西王母神话等。青海被称为“万水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刚才吴省长讲了,每年900亿立方米源头活水流向下游,从这里奔腾而出流向祖国的广袤大地。青海“万山之宗”“万水之源”名不虚传。青海有5000多个湖泊,算是“千湖之省”之一,42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这是青海生态旅游最好的基础条件。呵护好青海的“生灵草木”是我们的骄傲,守护好“山宗水源”是我们的责任,发挥好“生态优势”是我们的追求。
我们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厚植绿色本底,提高大美青海的“颜值”,始终把保护好青海的绿水青山放在首位,全力推进美丽青海建设,不断铸牢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夯实基础。生态旅游不仅仅是我们的目标,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我们更高的追求。
未来的青海,将会培育一批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大家心驰神往的三江源溯源之旅、青藏高原雪山探秘之旅、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都将成为大家可即可近的现实之旅。
我们将依托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彰显生态价值,提升大美青海气质。发挥青海蓝天净土碧水优势,树立生态旅游净地形象。办好青洽会、环湖赛等重大节会赛事,提高青海生态旅游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我们要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心、放心、舒心的青海之旅。
朋友们,再次诚邀大家到青海多走一走、看一看,看一看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看一看壮美多彩的三江源。也希望大家在青海留一留、住一住,多感受绚丽多姿的民族风,多品尝一些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
我相信,大美青海必将成为你梦中的诗和远方。在这里,你可以倾听到更多更美的动人故事。
刚刚省长也提到了,咱们青海正在聚力打造产业“四地”,我们知道青海有高原特有的资源禀赋,想请您详细介绍一下产业“四地”的具体情况?谢谢。
产业“四地”是我们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而确定的战略路径。这些年来,我们聚焦聚力“四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方面,我们坚持有序开发、绿色发展,制定了一揽子规划、方案和政策举措,攻克了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制定了盐湖领域1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形成了钾、钠、镁、锂、氯这五大产业集群,去年盐湖产业产值达到580多亿元,钾肥产量占全国的77%,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新材料发展作出了青海贡献。
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方面,我们始终坚持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去年,我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了51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3%bob博鱼体育,新能源装机突破了3800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9%,占比均居全国首位。我们建成了全国首条绿电大通道,向全国15个省区市源源不断输送绿电,青海绿电点亮了北京大兴机场、杭州亚运会比赛场馆,正在规划第二条、第三条绿电大通道。同时,我们还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在西宁南川工业园有一条“光伏街”,这里聚集了10多户光伏能源制造业头部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
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方面,青海旅游资源丰富多元而独特,我们着力打造以西宁为中心、以青海湖生态旅游圈为环、东南西北多带的“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碧波荡漾青海湖、“天空之境”茶卡盐湖、多彩翡翠湖、祁连山下好牧场、门源花海等都享誉国内外,大美青海、山宗水源的品牌越来越响。
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方面,我们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地理生态优势,坚持提质、稳量、补链、扩输,青海现有1.5亿多亩有机监测草原,800多万头牛羊已实现原产地溯源,鲑鳟鱼产量占全国的40%,青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如今,青海的牛羊肉、有机枸杞、藜麦等农畜产品都以绝佳的品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新征程上,我们将锚定产业“四地”建设目标不动摇,坚持高端化bob博鱼体育、绿色化、智能化,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谢谢!
我的问题是跟经济有关系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请问青海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我来回答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知道,青海地处祖国西部,受自然、地理、历史、交通、信息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与内地沿海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都不算大。但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年来,青海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高质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年均增长6.7%,目前达到53.8万户。我们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一方面,打造形成了生态环保、盐湖化工、清洁能源、农畜产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培育发展了拉面、青绣、牦牛、藏羊、枸杞、青稞等地方特色产品和品牌,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40%的经济总量和80%的城镇劳动就业,已成为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实践中,正如刚才吴晓军省长给大家介绍的,我们在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同时,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的民营经济发展路子。一是在政策保障上,出台多项涉及优化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办法。二是在优化环境上,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集中攻坚营商环境核心指标,审批事项削减了70%,办事环节压减了60%。三是在提升效能上,开展“助企暖企春风行动”,“一对一”帮扶企业1.3万家,打造了移动端“青松办”APP,以前企业需要跑几次、跑上百公里办成的事,现在拿出手机就可以即时办理。四是在金融服务上,建立了“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平台”,定制推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拉面贷”“虫草贷”“枸杞贷”等信贷模式,自平台建立以来,已累计为1.24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147亿元,帮助企业节省融资成本近4000万元。
各位记者朋友,青海虽然海拔高,但我们干事创业的激情更高;青海虽然在那遥远的地方,但也与世界相连相通。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朋友到青海考察投资置业,我们将努力营造更优更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谢谢。
刚刚提到青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独特,是上天赐予青海的一份宝贵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多样化特色产业。能否介绍一下青海这些年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成效以及下一步的打算?谢谢。
谢谢央广记者的提问,也谢谢您对青海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工作的关注支持。这些年,青海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带动了全省近54万各族群众脱贫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我们也仔细地盘点了一下增收致富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农牧业助力稳定增收。我们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精心培育牦牛、藏羊、冷水鱼、青稞、柴达木枸杞等特色产业,近3年累计向外输出农畜产品价值300多亿元。仅去年的枸杞采摘劳务总收入就达到了5.89亿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助力群众增收明显。
第二方面,依托盐湖和清洁能源产业促进增收。得益于这些年盐湖产业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有28.3万脱贫群众通过就业务工、土地流转、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有了稳定收益。我们探索开展“光伏+农牧业”新模式,正如吴晓军省长刚才介绍的,我们在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种植放牧,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第三方面,融入生态产业实现增收。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乡村旅游、草原牧游等创收新业态,体验绿色生态之美的人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第四方面,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带动增收。通过青海拉面品牌培育推广,我们有近20万各族群众在国内外337个城市,开办青海拉面店近3万家,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我们的青绣产业焕发生机活力,30多万绣工、绣娘凭借着指尖上的“针”功夫,“绣”出了幸福新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把优惠政策兑现好。财政奖补、税费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向特色产业倾斜,60%以上的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这些政策红利快享直达,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其次,把增收渠道拓展好。每年吸收20万人以上的脱贫群众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务工;支持他们发展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完善推行龙头企业带动的合作经济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稳定增收。另外,把劳务品牌打造好。用好独具青海特色的各类金融产品,推动青海拉面、青海虫草、青绣、柴达木枸杞采摘等产业和劳务品牌提档升级,新培育一批高原生态、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产业等领域的劳务品牌,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晓率,借助品牌效应更好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了解到,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浙江、江苏6省市、有关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均和青海结成了对口帮扶协作关系,我想请领导介绍一下,我们的援青干部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首先,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关心关注对口援青工作。应当说,这些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离不开援青省市单位和援青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自2010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支援战略部署以来,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江苏六个省市以及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的五批次、3800余名援青干部和技术人才参与到援青工作中。十余年来,广大援青干部视青海为故乡,视当地群众为亲人,立足地方所需、援方所能,一批接着一批,接续用力,累计实施各类援助项目超过3000个,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提升了教学质量,配置了医疗资源,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应该说,对口援青工作为青海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工作中,广大援青干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担当情怀,用满腔热忱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援青故事。他们中有人授人以渔,为玉树留下一支带不走医疗队的“首都名医”;有悬壶高原,累计完成2000多例眼科手术的“江苏曼巴”;有夫妻共同参与援青,让千余名牧民子弟走出大山的“浙江名师”;有从海河之滨到黄河岸边,打造最美德吉村的“天津达人”;有坚守匠心、架桥筑路,方便牧民群众出行的“沂蒙巾帼”;还有在海拔4200米的果洛玛沁草原发起创立青少年管弦乐团,和以当地阿尼玛卿雪山命名的民乐演奏乐团,帮助许多草原牧民孩子圆了音乐梦的“上海姑娘”。应当说,援青干部已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当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高原各族儿女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援青政策带来的实惠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借这个机会,我也代表青海各族人民群众感恩习和党中央对青海的亲切关怀,感谢各援青省市单位的倾力相助和广大援青干部的无私奉献。谢谢。
近年来,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快速发展。在发展绿色算力产业方面,青海有哪些独特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您对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我们有“天时”。大家都知道,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猛。人工智能的关键是算力、支撑是能源、未来是清洁能源,而青海最大的优势就是丰沛的清洁能源,电价长期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我们抢抓国家“东数西算”这个有利时机,着力把“绿电”变“绿算”、把“电缆”变“光缆”、把“瓦特”变“比特”,努力培育新发展动能,开辟发展新赛道。
第二,我们有“地利”。青海气候干燥、冷凉、洁净,常年干燥度2.38,平均气温3.4摄氏度,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全年314天自然冷却,制冷用电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据测算,在青海投资算力,投资成本大概要少20%,运营成本降低30%,投资回报年限缩短2年,可以说青海是发展绿色算力产业的“天然良港”。
第三,我们有“人和”。我们打造绿色算力产业基地,得到了国家各部委、援青省市和许多头部企业的大力支持,现在一大批企业和数据汇聚在青海。前段时间,我们分别在北京、深圳、南京召开了产业推介会,签约和落地了一大批项目。最近,我们又出台了绿色算力地方标准,也出台了一揽子支持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我们推动绿算和绿电协同发展,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
借这个机会,我诚挚邀请各界朋友走进青海,和我们一起推动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
刚刚吴省长提到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请问青海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是怎样做的?又有哪些特点?谢谢。
谢谢记者朋友对青海民族工作的关心关注。刚才吴晓军省长在介绍情况的时候已经讲了一些内容,在这里,我想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民族工作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了。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牢牢抓在手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马背上的宣讲团”等形式,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把党声化为民心。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民族团结,青海六个自治州全部出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四级党委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示范单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到各地各行各业,浸润到基层群众心中,把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第二个特点,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紧密了。我们创新打造了388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石榴籽家园”,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和谐相融的美好画卷。去年“12.18”积石山地震发生以后,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克时艰,我们许多同胞自发远道而来,为受灾群众免费做饭,当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灾群众面前时,很多人热泪盈眶,在危急时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第三个特点,各民族群众融入现代化建设更踊跃了。我们抢抓时代机遇,依托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找准发展路子,做好产业文章,不断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我们六个自治州地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了一番,全力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确保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如,海北州果洛藏贡麻村的各族群众,牢记习2021年视察时的殷殷嘱托,用民族团结的力量解开了致富的密码,有机畜牧、特色旅游等产业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群众收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载体,守正创新,绵绵用力,稳步推动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谢谢。
我们注意到,当前青海正在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刚才吴省长也提到了,我的问题是,这对当地的生态和居民生活有哪些具体的变化和影响?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国家公园建设应该说是全社会都关注关心的一个话题。青海的国家公园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2015年开始进行试点,刚刚吴省长已经讲到了。青海是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同时在建的省份,整体工作进展很顺利。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大家心中向往的地方,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公园,从全球来讲,也是陆地面积比较大的一个国家公园。青海有三个国家公园,一个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设立,现在正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做好设园准备,试点工作基本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在全面创建中。
总的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是青海的一项重大举措,彰显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守护“中华水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自觉与担当。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保护强度和保护等级最高的类型。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美青海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更加“舒服”,我们可以看到四只雪豹同框的景象。在前年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期间,一位代表向习展示了一张照片,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就是四只雪豹同框的照片,这种画面很难看到,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到青海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看到闲庭信步的豹猫、野牦牛、藏羚羊、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在青海全面展现。比如,岩羊是一种非常胆小的动物,现在岩羊在山上吃草的时候也不太躲人了,你走你的路,我吃我的草,非常悠闲自在地在那儿生活。这些美好和谐的景象,是青海加强生态保护最好的回报,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例证。
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生态修复工程,让青海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青海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刚刚记者问到对当地居民有什么影响?总的讲是积极的、向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在青海逐步形成。比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我们是“一户一岗”,培养生态管护员1.72万名,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我在下乡调研时,见到一位牧民,他手臂上戴着管护员袖章,自豪地跟我说,这是有国家编号的,我是为国家工作的人员。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他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我也深切感到,青海的广大牧民群众已经从生态的“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的“保护者”,已经从生态的“消费者”转变为生态的“生产者”。
当然,关于野生动物逐渐增多后,产生的人畜矛盾冲突问题、野生动物和家畜争食草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讲两句话:第一句话,在青海,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看到藏羚羊、野牦牛、普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不断增多,是发自内心感到高兴和喜悦。应该讲,青海的牧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很大让步,值得我们尊重和赞扬。另外也要讲一句话,我们将持续通过生态修复,科学合理的控制草原载畜量,让放牧更加可持续,通过政府补偿、保险赔付等方式,尽最大可能让牧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补偿。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人与自然一定能够和谐共处。青海足够大,容得下万千生灵。谢谢。
我们了解到,青海正在打造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我的问题是,冷湖具有哪些优势成为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现在基地建设到什么程度?另外,基地建成后,我们可以有什么期待?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里,有一个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就是青海海西州茫崖市的冷湖镇,这里有一座山叫赛什腾山,海拔4200多米。据科学家观测,这个地方常年冷凉干燥洁净,没有光源污染,优质晴夜比例达70%,每年可用于天文观测的天数超过300天,是目前为止东半球天文观测的最佳选址。大家知道,我们以往天文观测的最佳选址都在西半球,而冷湖小镇建成之后,填补了空白,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完整时域、空域的天文观测网络。
目前,冷湖观测基地已入驻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0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集聚了一批科技团队、科学大装置。截至目前,已引进各类天文望远镜43台。其中,大家熟悉的墨子巡天望远镜等4座望远镜已正式投入科学观测,新发现主带小行星200余颗,近地小行星4颗,收获了一批突破性科学成果。目前,还有一批大口径天文望远镜正在引进和落地建设中。
说到期待,我们相信,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必将成为国际天文观测的一个重要基地,也将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科技平台,还将成为天文爱好者和旅行打卡的必去地。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开放合作、面向未来,建好天文小镇,讲好科普故事,创新产业业态,促进天文观测、生态旅游、绿色算力有机融合,把冷湖小镇打造成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这里,我想请新闻界的朋友和全国各地的朋友,走进冷湖,一起来观察体验夜空中最亮最美的星。谢谢!
谢谢吴晓军省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围绕“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作介绍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围绕“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作介绍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围绕“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 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介绍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介绍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bob博鱼官网app下载bob博鱼官网app下载bob博鱼官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