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俗称的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明显下降。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盐碱地是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是未利用土地,不包括已利用的盐碱化耕地、林地、草地等。
盐碱地多形成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势低洼的区域,大致可将我国盐碱地主要分为五大类型区:西北内陆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和黄河上中游灌区盐碱区。
其中,西北内陆盐碱区和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是我国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盐碱地面积大且连片分布;黄淮海平原盐碱区是我国成功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区域,其盐碱地大幅减少,目前只有零星分布。
当前,我国盐碱地改良措施可分为4类,即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
农艺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提高耕地产能;
化学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改良剂,降低土壤盐度和碱度,改善理化性质,提高洗盐排盐效率,促进农作物生长;
工程措施包括建设灌排设施、平整土地等,通过完善灌排体系bob博鱼官网app下载,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控制地下水位,是治理盐碱地的有效途径。
当前,在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上,国内外已呈现出由“改良土壤适应植物”向“选育植物适应土壤”转变、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生态优先和高质利用转变等新趋势,也呈现出分类分级利用核心技术缺乏、绿色智能高效生态模式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等新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绿色开发和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抢占“盐碱农业”发展制高点亟须强化协同创新,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从顶层加强规划指导。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涉及区域资源、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议尽快编制完成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指导意见和长期规划,加快形成重点区域盐碱地调查结果,明确轻、中、重度盐碱地和弃耕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方向,完善与盐碱地特性相适应的治理技术与种植模式,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程度盐碱地的改良利用。
维持盐碱地科技攻关久久为功态势。土壤盐碱含量存在反复性,需要长期持续治理,是一个多方发力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的科技项目多为3至5年周期,短期的科技攻关很难做到针对区域盐碱地特点突破技术、建立高效模式、形成产业效应,完全解决区域盐碱地可持续治理的难题。因此,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需要稳定一批科技人员,“十年磨一剑”专研攻关,以解决盐碱地治理的上下游问题。
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聚焦绿色、高效、低成本目标,重点突破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选育、抗盐绿色栽培、生物生态强化、水盐智能精准调控、盐碱地增碳储汇等新技术及产品,加大节水条件下高效脱盐、暗管智能控排盐等现代工程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发力度,并围绕耐盐碱作物品种,构建以土壤绿色调理、地力培育、高效节水等为核心的盐碱地适应性改良技术体系,突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拓展盐碱地治理产业。深化利用盐碱地生产的各种饲料植物、功能植物等特色资源,以“大食物观”为原则,制定出台不同盐碱类型区、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开发利用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名录,放宽盐碱地开发利用途径管制。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平台,推进盐碱地全链条科创融合,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品牌,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与资源价值提升。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国家粮食、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战略耕地资源。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瞄准耐盐碱作物发掘利用、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生态化利用,挖掘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公众所说的盐碱地多指含有盐碱成分的土壤,即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明显下降。因此,对盐碱地的改造利用势在必行。
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年末,全国共有盐碱地1.15亿亩,这是目前权威的“盐碱荒地”面积,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而根据2011年原农业部在18个省份开展的盐碱地调查结果,我国可利用盐碱地总面积约2.99亿亩,其中盐碱耕地面积为1.14亿亩。
从改造潜力看,盐碱耕地改良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点。我国1.14亿亩盐碱化耕地基本属于中低产田,大多已进行了多年治理和种植,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增产潜力较大。在已有水资源条件下提质改造,若按亩均增产100公斤核算,1亿亩盐碱化耕地年均增产100亿公斤,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5%,相当于新增2500万亩耕地(按亩均400公斤产量核算),对提升粮食能力意义重大。同时,适度规模的盐碱荒(草)地开发也是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按照地理区位、土壤因素和气候条件等,大致可将我国盐碱地分为5大类型区,即西北内陆盐碱区、黄河上中游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和黄淮海平原盐碱区。根据上述分类,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区域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盐碱地普查,加强“以种适地”,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改造。
据自然资源部统计,从国土“二调”到“三调”10年间,已有1200多万亩土地的利用现状从“盐碱地”转为“耕地”,特别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东北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滨海滩涂盐碱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等均得到了开发利用。2020年至2022年,农业农村部指导8个省份开展了盐碱耕地治理试点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240万亩次。各地累计建成了200多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1至0.51个等级。在加强“以种适地”方面,农业农村部在主要盐碱区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耐盐碱资源精准鉴定和耐盐碱品种审定,并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盐碱地治理的本质是“淡化表层、防治盐碱,培肥耕层、提升地力”,核心是“灌排配套、盐随水走”。在治理科技的发展上,我国已形成了盐碱地大面积治理改造利用的技术储备,构建了不同区域成熟的技术体系,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在盐碱土壤改良原理、耐盐碱种质资源创制、生物育种、耐盐碱机理研究等方面仍处于跟跑阶段。
我国各地的技术模式区域特色鲜明,例如西北内陆区“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控盐技术模式、西北沿黄灌区“三控一改”盐碱地生态治理模式、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技术模式、滨海盐碱地“粮草轮作”高效绿色改良模式、黄淮海平原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的“吨粮田”模式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就把科技支撑盐碱地开发利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尤其是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这一“农业科技大会战”中勇挑大梁、协作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已形成拥有品种、技术、模式创新的盐碱地农业科技体系。在创新耐盐碱遗传改良育种方法方面,搭建完成植物耐盐表型组学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了拥有调控产量、耐逆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作物表观遗传智能预测模型SMEP。在种质资源方面,建立了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种质资源耐盐碱鉴定评价体系,筛选创制了一批耐盐碱种质资源和品种。
在技术模式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就在黄淮海盐碱区创立了工程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成功将大面积盐碱地改造为良田。近年来,又在西北沿黄灌区和黄河三角洲创建了生物质隔层高效阻盐技术,辅以快速增碳养分活化、生物强化等措施的综合改良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东北盐碱区则建立了以“抑盐、降碱、培肥”为核心的苏打盐碱耕地培肥增产技术模式,可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和耕层土壤结构改善,增加作物产量。
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复建设。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布局启动了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盐碱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由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联合全院7个相关研究所20多个创新团队开展“资源挖掘、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模式构建”等科技攻关,力求打造集团式作战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多元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营养全面,可补充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碳,氢,氧,氮磷钾,硅,钙,镁,硫,铁,锌,硼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土壤pH值在原有基础上逐渐下降的现象,当土壤酸化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时就会变成酸性土壤。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而许多地区的土壤pH值却低于5。
近几年,土壤酸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植物生长不良、亚健康、死棵、不明原因的缺素、线虫等等疑难杂症都剑指土壤酸化。那么,土壤酸化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有多大的危害?要如何有效的规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例如,pH值6-8时,土壤中氮肥的吸收利用率。pH值小于6.5时,土壤中的磷变成磷酸铁铝而固结。当pH值小于6时,钾、钙、镁的吸收利用率急剧降低。当pH值小于4.7以后,硼基本不能吸收利用。
土壤酸化可加重土壤板结,使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力弱,缓苗困难,容易形成老小树,老僵苗,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长势弱,产量降低。土壤酸化加重农药浪费:酸化土壤中植物长势减弱,抗病能力降低,易被病害侵染,不得不增加施药量。
线虫的爆发流行和土壤酸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据调查,那些线虫严重的棚室都是种植三五年以上的,并且pH值越低线虫的危害越严重,这和线虫喜欢酸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土壤酸化后,铝、锰活跃。有效性提高,bob博鱼体育对蔬菜果树产生毒害。如:番茄的中脉突起,叶片出现反船状,果树的粗皮病,这些都是因为土壤酸化后,锰的有效性增加,出现的锰中毒。锰、铝过多,被根系吸收后。根尖显著膨大,没有侧根和根毛。
根系有害微生物在酸性的条件下大量繁殖bob博鱼官网app下载,这些病害控制困难,如大白菜的根肿病、辣椒、番茄、茄子的青枯病、茄子的黄萎病、辣椒落花、落果、落叶,还会出现铝、锰、铁离子的毒害,芹菜、白菜的根腐病,莴苣出现“镶金边”等等。
1、施碳氢基肥,平衡酸碱。碳氢基肥有极大的缓冲性,有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长期施用,可以平衡酸碱,培肥地力。覆盖栽培,减轻淋溶。在农业生产中覆盖栽培(地膜覆盖和草覆盖),减轻降水对土壤的冲帅,降低土壤中碱性盐基的淋溶。
2、使用碳氢基肥,既能调节土壤酸碱度,有能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中微量元素。
“碳氢基肥是一种高活性用途的生物功能菌肥+酸性碱性土壤调理剂,对于防治土壤酸化盐碱、改良土壤状况、预防各种土传病害有突出效果!
本品是一种高活性用途的生物功能菌肥。对预防烂根病、枯萎病、根腐病、青枯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花叶病等病害有突出效果;对植物病原细菌、真菌、病毒、线虫有明显抑制作用。
同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延长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学肥料施用量、改良土壤、降解残留、恢复生态平衡、增产效果显著等作用。耐高温、涝、寒、抗酸碱。长期保存不失活。
1、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本品中不但含有氮、磷、钾三要素。还含有钙、镁、硼、锌、钼等各种中微量元素和高技术植物营养素,施入土壤后,可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
2、抗土传病害。本品中含有大量的抗病菌和植物内源菌能有效的杀死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和防止各种土传病病菌的滋生,康健土壤,促进生根。
3、改良土壤结构抗重茬。本品施入土壤后,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有利于耕作及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4、抗土壤酸化,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及缓冲能力。本品中的有机质分解后,可增强土壤的深处供肥和耐酸碱的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
5、刺激作物生长。有机质腐解后产生的一些酸性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能够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在酸性地上施用,还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可减轻酸化土壤对作物的危害。
6、提高抗旱抗涝能力。本品中施入土壤后。可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干旱情况下。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施入后,使土壤变得疏松。改善根系的生态环境,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作物的耐涝能力。
7、提高化肥利用率。本品的解磷解钾固氮菌,能促进土壤和化肥中的矿物质养分溶解,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和利用。
1.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金农网网络用户在金农网自媒体中心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农网的观点或立场,金农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和存储空间。
2.凡本网注明“来源:中肥网-中国化肥网络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肥网-中国化肥网络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肥网-中国化肥网络平台”。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5.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6.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bob博鱼官网app下载,bob博鱼体育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7.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系统自动保留7天)